)=QHw.
m
第一节 韵 ]l;61k+
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。诗人在诗词中用韵,叫做押韵。从《诗经》到后代的诗词,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。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。在北方戏曲中,韵又叫辙。押韵叫合辙。 rCljpp-&
8%m/M ,aD
一首诗有没有韵,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。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,那却不太简单。但是。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,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。 LQ#o;hQ0l
Kk}
ecm
诗词中所谓韵,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。大家知道,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,一般都有声母,有韵母。例如“公”字拚成gōng,其中g是声母,ōng是韵母。声母总是在前面的,韵母总是在后面的。我们再看“东”dōng,“同”tóng,“隆”lóng,“宗”zōng,“聪”cōng等,它们的韵母都是ong,所以它们是同韵字。 hY SLz
Frl"frt<2
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。所谓押韵,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。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,所以又叫“韵脚”。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:
.r}{O4XT
WCk&e= G
书湖阴先生壁 CME`Ashz
[宋]王安石 &Y"Xn7lTt
h oS
茅檐常扫净无苔(tái), "[=i*Wk
花木成蹊手自栽(zāi), jy5-+c}&X
一水护田将绿绕, M]yu) "
两山排闼送青来(lái)。 If98nlX3
B_Eyh9O
这里“苔”、“栽”和“来”押韵,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。“绕”(绕)字不押韵,因为“绕”字拚起来是rào,它的韵母是ao,跟“苔”、“栽”、“来”不是同韵字。依照诗律,像这样的四句诗,第三句是不押韵的。 ;+fSp 8E;
<>2}
a
在拚音中,a、e、o的前面可能还有i,u、ü,如ia,ua,uai,iao,ian,uan,üan,iang,uang,ie,üe,iong,ueng等,这种i,u,ü叫做韵头,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,也可以押韵。例如: b.3++C
Lr@5!*T8
四时田园杂兴 j"&lH$Lw
[宋]范成大 F>`7=
*zbpa 9:a
昼出耘田夜绩麻(má), S|k.7t %*
村庄儿女各当家(jiā)。 p1M6cv'z
童孙未解供耕织, q}1W3V
也傍桑阴学种瓜(guā)。 >9`KCzW,
"_CvSkuaY1
“麻”、“家”、“瓜”的韵母是,韵母虽不完全相同,但它们是同韵字,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。 Y@[b:UZD`
^r`]"4
>
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。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,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。 "^=[Zg1
?aLT dCtP
但是,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,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,甚至很不谐和呢?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。语言发展了,语音起了变化,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,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,例如: (0% &[1U
05fe5#ey*
山行 a|tBvG`mq
[唐]杜牧 r$t)@BL
I_Wjv.+
远上寒山石径斜(xié), {7nN5lW
白云深处有人家(jiā) k`0C&e-LaL
停车坐爱枫林晚, 4S#3FLEom
霜叶红于二月花(huā)。 jiI8 i82
t}:u{&^Wo
xié和jiā,huā不是同韵字,但是,唐代“斜”字读siá(s读浊音),和现代上海“斜”字的读音一样。因此,在当时是谐和的。又如: ]KdE_e8_b
B#nYdlDSF
江南曲 IKvtR"
[唐]李益 m$>Hvy1 9
/>SLE1M;it
嫁得瞿塘贾, !j)&fqL
朝朝误妾期(qī)。 wOz"O/M+
早知潮有信, F&@xh|#
嫁与弄潮儿(ér)。 ' )4pZcg
<AN165qaX
在这首诗里,“期”和“儿”是押韵的;按今天普通话去读,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。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“儿”字,念像ní音(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),那就谐和了。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(也不必要)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;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。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。 =$ScH<s
|O;cI[7yS
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。古人所谓“官韵”,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。这种韵书,在唐代,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;依照韵书押韵,也是比较合理的。宋代以后,语音变化较大,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,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。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,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。不过,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。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。在第二章里。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。
|
一共有 0 条评论